太多人不想要精神科的那些療法。藥物治療?不喜歡被藥物操控的感覺,那會讓無用的自己顯得更無用。心理治療?和外人說心事有困難耶。
好的,那我就來說說憂鬱的另類療法。(參考「正午惡魔」,Andrew Solomon著)其實有些方法你已經在用了,不管有沒有效,至少它無害。
就是因為憂鬱症難以根治(情緒問題沒有根治這種說法,只有穩定),所以才會出現那麼多雜七雜八的方法,有些方法真的很有趣,不礙事,最多只是傷荷包。
Solomon認為,除非另類療法反客為主取代有效的療法時,才會帶來真正的危害。的確在門診經驗中,有些人用少許藥物搭配方法A,有些人是心理治療搭配B+C,或者A+D,並且也保持對就醫的開放態度,包括他自己亦親身嘗試了以下許多另類的方法。
光療,按摩,中醫,中藥,支持團體,眼動減敏法(EMDR),電療,催眠,順勢療法(這個我不懂),精神外科手術,某些宗教或神秘儀式。
對,我們的確需要一些儀式行為來轉移對問題的注意力。至於要用哪一種,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白老鼠,既然大多數無害,在不傷荷包的情況下,試試又何妨。
*
附近有間綜合型醫院剛開幕時,我曾經順便去了解一下精神科,這家醫院以有眾多志工著稱。精神科在二樓,我只是想信步看看,沒想到在還沒搭上手扶梯之前就有志工攔住我,問我有什麼問題需要就醫。
我見他並非醫療人員,只好胡謅一個模糊的官方說法﹕喔我是因為睡不好來的。沒想到這個志工就一路跟著我,告訴我睡得好的10種方法,包括多吃OO與少吃XX,順便常常做**。
雖然很干擾但無害,聽聽也沒有關係。至於志工是否可能因此干擾專業(如果有人認真聽並採取這些非醫囑建議,會導致什麼後果誰負責),在這就先不討論了。
*
憂鬱症是週期性的疾病,即使不做什麼,症狀都會緩解,如果剛好做了些什麼,我們會很容易歸功於做這些的功勞,其實只是,你本來就快要好起來了。
當然有些方式很萬用,只要用下去就決不會出錯,那就是運動與注意飲食。
很多病人都抱怨門診醫生給的時間不夠(門診時間怎麼會夠),都馬只會叫我運動。我必須說,醫生是對的,他只是沒時間慢慢解釋給你聽。
所謂運動的定義很廣,家務性的活動當然是運動(誰敢說做家事不是運動),走路散步當然是運動,誰跟你說要很假掰的去健身房,游泳池才叫運動?
所以不要跟我說運動很難,若不趕時間的話提早幾站下車用走的,很難嗎,至少製造一下腦內啡,提高你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。
養生食物多半不夠好吃,想想減少糖分攝取和碳水化合物之後的食物,唉,光想想就沒胃口,但幸好我們還有巧克力和帶殼海鮮啊(鋅與維生素B有助改善憂鬱)呵呵。
不管什麼方法,最佳的方法是「相信」,有句話不是叫做「信必得救」嗎,只要你相信的方法,它就是好方法。